通胀主义的形成根源(3)

通胀主义的形成根源(3)

可当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上升了1000%时,抛售涌现了。股票市场的崩溃,引发了经济的毁灭,这一结果影响深远。其后,整整一代的英国投资者,对金融市场是敬而远之。政府也更是明确规定^H小说,禁止再设立股份公司,这一规定一直维持了一个半世纪。

从上述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瓦特创新的时间是18世纪的60年代到80年代,正处于南海泡沫破灭导到的经济凋敝期,金融监管十分严格。

也许有人认为这只是个案,不具普遍性,但历史告诉大家的是,无独有偶,发端于英国,却在美国得到极大成功的“钢铁和电气、化学周期”事实上也一直处于货币政策相对紧缩的大环境下的。对于这节历史,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的伍旭川博士和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蒋蛟龙先生曾进行细致而精彩地描述:

南北战争时期,考虑到内战融资的高额成本,美国联邦政府在1862年中止了黄金的可兑换,进而发行了不可兑换的“绿背纸币”(greenbacks)。在随后的两年里,绿背纸币供给急剧扩张,使得其对黄金的比值急剧下跌。

通过简单的数量理论推理后,政策制定者认为紧缩货币是达到其目的的合适政策工具:如果全部的价格水平充分下降,那么黄金的美元价格也会下降,从而使得金币升水消失。

由于激进的货币紧缩政策在此前已经被认定为不可行,对此,恢复金币本位制的支持者们打算将保持货币存量基本不变,但允许价格随着经济的扩张而缓慢下降。这些共识进一步促成了相关法律的出台,之后美国财政部门也确实是按照这样的操作程序来制订货币政策的。由于采用发行国家银行券来补充收回的绿背纸币,因此这种紧缩政策使得基础货币的存量在19世纪70年代大部分时间内基本保持不变。

跌破那些通胀创造繁荣论者的眼镜,在这样的紧缩背景下,在这近15年的时间里,物价水平下降了一半,但与此同时,经济继续高速增长。而这种有趣的现象为货币制度安排的争议埋下了隐患,而且注定会有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定使美国成为世界领先的国家。二者的同时出现使人们对通货紧缩和经济高速增长不能共存这一广为接受的观点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正是这个货币政策的紧缩时期,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发明爆发”——电灯、电话、电报无不是该时期的杰作。

另外,米尔顿·弗里德曼曾用翔实的统计数据指出:19世纪英、美资本主义繁荣时期,并没有严重的通货膨胀。事实上,英国1939年的物价水平基本上和1739年差不多,美国1939年的物价水平也和其建国初的1800年大致相同。

历史有力地否定了通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的假说,也有力地否定了只有扩张的货币政策才能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假说。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我们不自觉地走在通胀主义这条通往破坏主义的道路上呢?答案还是政府。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全球大趋势2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全球大趋势2
上一章下一章

通胀主义的形成根源(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