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第455章

大观园楹联

《红楼梦》第十七回是:“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荣国府的主人是贾政,贾政的女儿元春被晋封为贵妃,大观园就是贾政为

了贵妃女儿要回家省亲而建的。大观园竣工时,贾政带领众清客入园游览,

并叫他的儿子宝玉做伴。其主要目的则是为了要试儿子的才情。“对”是

对联,“额”是匾额。大观园刚刚建成,各处景物(亭榭楼院等)均未命

名;匾额题的是景物名称,配上能写出景物的楹联,这是颇需才情的。故

此称为“试才题对额”。

大观园的景物各有特色,在“试才题对额”的过程中,曹雪芹非常具体

细致地描写了园中各处风景。这些写景的文字也是值得仔细欣赏的。

第一个景是沁芳亭。进入大观园经过通幽的曲径,“只见佳木茏葱,奇

花烂漫,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下……青溪泻玉,石磴穿云;

白石为栏,环抱池沼;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宝玉给此亭取

名“沁芳”。拟的对联则是: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沁芳”,意指水渗透着芳香。上比写水色好像借来堤上杨柳的翠色,

下比写泉质之芬芳好像分得岸上花的香气。“三篙”是从深度上说水;“一

脉”是从溪形上说水,而不着一“水”字,深得炼句修辞之妙。

贾宝玉题潇湘馆联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写水而不着一“水”字,这是

一种特殊的修辞技巧,值得读者仔细咀嚼。联中的两个动词“借”字和

“分”字也用得很妙。

宝玉题联之后,书中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又称赞了一番。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见前面一带

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

这“好个所在”便是后来正式定名为潇湘馆的地方。贾宝玉题的楹联

是:

宝鼎茶闲烟尚绿;

幽窗棋罢指犹凉。

潇湘馆是“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的,联中的“绿”字扣竹的翠色;

“凉”字扣人在翠竹遮映下的感觉。另一方面又衬托出馆中主人的清雅品

格。潇湘馆后来是给林黛玉住的,曹雪芹在这里可说是先下一“伏笔”。

“伏笔”是小说技法,写小说的人谁都会用伏笔,但把小说技法和对联

艺术结合得如此巧妙,那就极为少见了。还有,单论文字技巧,上联的“闲”

字和下联的“罢”字也是值得特别注意的。“宝鼎”在这里指煮茶的鼎

炉,本来是茶在沸热时才有绿烟;棋在着时,指头才觉凉的。现在“茶闲”

“棋罢”亦复如此,那都着重在写竹的。“翠竹遮映”,故疑尚有绿烟;

“浓荫生凉”,因觉指犹冷也。

好云香护采芹人

曹雪芹借宝玉之手题大观园的各处楹联,其特点就在于联中设下伏笔,

暗扣“未来主人”的身份性格。至于对仗工整,犹其余事耳,现在再举数

例。

过了潇湘馆,有个地方,“隐隐露出一带黄泥墙。墙上皆用稻茎掩护,有几

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

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

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一望无际”。这个地方就是后来李

纨(贾府守寡长媳)住的稻香村,又名澣葛山庄。

贾宝玉题的楹联是:

新绿涨添澣葛处;

好云香护采芹人。

“澣”是“浣”的异体字,洗濯之意。“葛”是丝织物。“澣葛处”即

洗衣服的地方。“采”通“採”,“采芹人”即去采摘芹菜的人。但这是

“表面”的解释,“采芹人”另外还有一解,是可以解作读书人的。因古

代把学宫称为“泮宫”,把中秀才叫做“入泮”或者“采芹”。(典出《诗

经·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在《红楼梦》中,李纨是教子成

材的贤母,“采芹人”喻其子贾兰也。蔡义江注此联云:“稻香村的环境,

不但与守节寡欲的李纨性格协调,就连楹联用‘澣葛’等词,也与她家教

素重妇德的情况协调。”

题蘅芜院联

《红楼梦》写贾政一行人等,过了澣葛山庄,从山上的盘道攀藤抚树过

去,“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

有房屋悉皆遮住。且一树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

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脚,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贾政不禁道:

‘有趣!只是不大认识。’有的说:‘是薜荔藤萝。’贾政道:‘薜荔藤

萝哪有此异香?’宝玉道:‘果然不是。这众草中也有薜荔藤萝,那香的

是杜若蘅芜。那一种大约是茝兰,这一种大约是金葛……想来那《离骚》

《文选》所有的那些异草……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未及说完,贾政

喝道:‘谁问你来?’唬得宝玉倒退,不敢再说。”这段文字,不但写景

极佳,也写出了宝玉的博学。这个有杜若、蘅芜这些异草的地方,就是薛

宝钗后来住的蘅芜院。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一回,写到蘅芜院时,却又与别处不同。曹雪

芹是让清客来题,然后由别的清客或宝玉来评,最后才是宝玉自题。这样,

内容就更丰富了。现在只谈对联方面,一清客题的是:

麝兰芳霭斜阳院;

杜若香飘明月洲。

麝兰、杜若都是香草名。这一联看似甚为典雅,实乃平庸之作,以此来

反衬宝玉的才学。

宝玉评联

那清客题联(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之后,请大家“批削

改正”。书中写:“众人道:‘妙则妙矣,只是“斜阳”二字不妥。’那

人引古诗‘蘼芜满院泣斜阳’句。众人云:‘颓丧,颓丧!”其实“不妥”

的关键不在“斜阳”二字,而是在整副对联都是写得空泛不切实景的(详

见下面宝玉之评)。

既然众议皆曰“不妥”,于是又一清客另拟一联云:

三径香风飘玉蕙;

一庭明月照金兰。

“三径”指庭园间小路,用汉代蒋诩故事。蒋隐居后,在庭园竹下开一

三叉小路,只与求仲、羊仲二人来往。此联虽亦引经据典,但造句更为拙

劣。

书中续写:“贾政拈须沉吟,意欲也题一联,忽抬头见宝玉在旁不敢做

声,因喝道:‘怎么你应说话时又不说了?还要等人请教你不成?’宝玉

听了,回道:‘此处并没有什么兰麝、明月、洲渚之类,若要这样着迹说

来,就题二百联也不能完。’贾政道:‘谁按着你的头,教你必定说这些

字样呢?’”

宝玉的批评是很有见地的,那两人用陈辞套语堆砌成联,和眼前景物根

本就不配合。因此贾政虽然貌似责宝玉,其实也是认为他说得“有理”的。

那么宝玉所拟的对联又如何呢?

豆蔻酴醾具象征

题蘅芜院联,贾宝玉拟的是:

吟成豆蔻才犹艳;

睡足酴醾梦亦香。

“豆蔻”本是春天开花的一种植物,此处喻少女。杜牧诗:“娉娉袅袅

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酴醾”指春末开花的蔷薇科植物,此处用

来象征如花枝软垂无力的少女在酣睡。(表面的解释则是人在酴醾的花气中睡

觉,做的梦也是香酣的。)蘅芜院后来是分配给薛宝钗住的,

“豆蔻”“酴醾”云云,亦是象征薛之“软”“媚”也。“才”字,许多版

本作“诗”字。蔡义江在《〈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中评“诗”字不妥,

因用“诗”字则“犹”字没有着落,故他采用“才”字的版本。意谓吟成

杜牧那样的豆蔻诗后,才思还是很旺盛也。此说有理,故从之。

书中写“贾政笑道:‘这是套“书成蕉叶文犹绿”,不足为奇。’众人

道:‘李太白《凤凰台》之作全套《黄鹤楼》(按:指崔颢之作),只要

套得妙。如今细评起来,方才这一联竟比“书成蕉叶”尤觉幽雅活动。’”

套用前人诗句,并非定落下乘,其中也有套用得妙与不妙之分。若用得妙,

则是在前人旧作添上新意,有何不可?此处写众清客捧宝玉之作,虽是作

为“傍友”的本色,但他们的见解还是对的。

假作真时真亦假

《红楼梦》中最著名的一副楹联,似当推那副虚构的题“太虚幻境”

联。联云: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蔡义江释此联云:“把假的当做真的,真的也就成了假的;把没有的当

做有的,有的也就成为没有的了。”这是一副深具哲理的对联,也可看做

是曹雪芹自述他写《红楼梦》的“作意”。《红楼梦》是借“假语村言”

将“真事隐去”的。故蔡义江认为,此联可视之为“(作者)提醒大家读

本书要辨清什么是真的、有的,什么是假的、无的,才不致惑于假象而迷

失真意”(见《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

还有几副见之于《红楼梦》的对联也值得介绍。第二回记的智通寺对联

云:

身后有余忘缩手;

眼前无路想回头。

这也是一副深具人生哲理的对联。“智通”者意谓如联中所说的人生哲

理只有智者能通也。“回头”本是佛家语,喻彻悟、皈依,所谓“回头是

岸”是也。《景德传灯录》记云门宗答学人所问:“问:‘如何是佛法大

意?’师云:‘西南看北斗。’”意谓“回头即是”也。

芳气袭人是酒香

《红楼梦》第五回写宝玉在秦氏房中见到一副宋学士秦太虚(按:即北

宋词人秦观。观字少游,一字太虚)所书对联,联云:

嫩寒锁梦因春冷;

芳气袭人是酒香。

“芳气袭人”亦有版本作“芳气笼人”者。蔡义江的《〈红楼梦〉诗词

典赋评注》从庚辰本作“笼人”,理由是:“笼”平声,“袭”仄声,用

“袭”犯诗律孤平之忌。不过,“芳气袭人”是套用成语“花气袭人”的,

改作“笼人”虽可通,但似不及“袭人”之妙。又,“袭人”是一个和贾

宝玉有特殊关系的“大丫头”之名,宝玉在秦氏卧房中所见之联,点出“袭

人”名字,是否另有含义,似还值得研究。不错,用“袭”字是犯诗律孤

平之忌,但曹雪芹对于“格律”的看法似乎不是过于拘泥的,从第四十八

回他借黛玉之口与香菱论诗可见之。黛玉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

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又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

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我对于

“红学”是门外汉,不过提出一个看法而已。

据蔡义江考证,秦观的《淮海集》无此两句,这副假托他手迹的对联当

是曹雪芹的拟作,但风格的确是模拟得很似。

可怜风月债难酬

贾宝玉随仙姑游太虚幻境,在宫门看见“孽海情天”四个大字和一副对

联,联云: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

“孽海”佛家语,孽者,罪恶也。在佛教看,人生根本孽是贪、嗔、痴,

这三孽之中,痴又是最根本的孽。故梵文“无明”的意译即为“痴”。“无

明”即无有智慧之意。因为“无明”,才执著法与我,把幻相看成真实,

把根尘当做我有,于是有贪有嗔,陷于生死永劫(上述根据《佛地经论》)。

“孽海”喻众生沉沦于罪恶之中不能自拔。经云:“罪始滥觞,祸终灭顶;

恶心不息,孽海转深。”此联表面看是借佛理警世,实则寓有“隐示人物

未来命运的意思在内”,其隐示者即“宝黛悲剧”也。此说详见上引蔡义

江的《评注》一书,有兴趣的读者可参看。

“藕香榭”是大观园一景,盖在池中,四面开窗,左右皆有曲廊,后面

竹桥暗接。榭有楹联云:

芙蓉影破归兰桨;

菱藕香深泻竹桥。

上比写兰桨归时,芙蓉(荷花)影破;下比写藕香深处,有急流经过竹

桥之下(此一“泻”字亦可抽象理解为藕香之“香”随水流而泻)。均于

静景中显动态,深具诗情画意。“泻”字亦有版本作“写”字的,“写”

通“泻”。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名联观止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名联观止
上一章下一章

第455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