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零五章 富可敌国

第四零五章 富可敌国

第四零五章富可敌国

王崇古最近比较烦,身为松江知府他压力很大,失眠厌食焦躁,就连夫人&039;也给他泡了三鞭酒,可见连某事都受了影响。

他的烦恼之源,无外乎也是粮食问题。被苏州府所带动,松江的粮价一路飘红,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他手下又没有海瑞那种能镇住场子的牛人,府城里自然是混乱不堪,囤积居奇者大有人在,哄抢偷盗者不计其数,监狱里已经人满为患,但治安还不见好转。

更严峻的是,松江还是抵御倭寇的前线,粮食的短缺,让军心都开始不稳,作奸犯科者屡禁不止,战斗力下滑的很厉害,如果这时候倭寇打过来,他苦心经营的上海防线,恐怕根本不是对手。

见丈夫愁肠百结,一筹莫展,素来不信神佛的王夫人&039;,也在府中设上香案,每日给佛祖上供跪拜,虔诚祈祷倭寇勿来。

这天晚饭后,又见夫人&039;在上香,王崇古苦中作乐,笑她说:夫人&039;的心意我领了,可现在咱们大明是道教的天下,有道是县官不如现管,还是拜三清吧。

他夫人&039;却不同意道:人家说.道家修的就是太上忘情,这话一点都不假。不信你看看咱们当今圣上,修道修得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见。以此推之,三清恐怕更加没有人味,指望不得的。说着朝如来佛合十道:还是西方好,有人味儿。

和尚才是六根清净,不管尘事呢,.王崇古失声笑道:不留发不娶妻不生子,断绝纲常,跳出五行,有何人味可言

话可不能这么说,王夫人&039;道:我.这一年里听西游,才知道这西天佛门圣地,正如你这衙门一般无两

王崇古这下来了兴趣,笑问道:倒要听听佛门圣地,.能跟我这腌臜衙门一样饭后闲谈,正是个好放松。

你还别不信。王夫人&039;振振有词道:有一折叫乌鸡国,.是说乌鸡国王曾经好善斋僧,佛祖便差文殊菩萨来度他去极乐享福。文殊这人很嫉妒,不想看着别人好,就故意变做凡僧,向国王化缘。

你这妇人瞎编排,王崇古呵呵笑道:人家菩萨真.身法相岂能轻易示人,怎么就扯到嫉妒上了他不爱看戏,也就不知道这些桥段。

怎么不是嫉妒.王夫人&039;道:就算不能相见,好言好语的告诉国王就是了,他偏要恶语相向,无端刁难那乌鸡国王。那国王又不知道他是菩萨,一气之下就把他捆了,送在河中,浸了三日三夜。

听她这样说,王崇古点头道:这国王还是太仁了,如果在咱们大明,早就廷杖一百,发配三千里了。说着呵呵一笑道:这戏文有硬伤啊,那文殊菩萨多大的法力,怎么能被凡人擒下,浸到水里呢

这正是他的阴险所在。三天后,国王放了他,他便回去跟如来哭诉,污蔑国王对佛祖多有亵渎,连他这个接引使者都敢欺负。如来就把国王推下井,浸了三年,以报文殊三日水灾之恨。王夫人&039;气愤不已道:那文殊尤嫌不过瘾,又把自己的坐骑变为假国王,每日与后宫娘娘同眠同起,虽然后来说那畜生是骟了,无福消受。但此举一样坏了纲常lun理,极为可恶

说完王夫人&039;便总结道:这不正像衙门里的污吏,打着老爷的幌子做尽坏事,吃拿卡要欺男霸女,甚至还动辄害人性命,却让人把账都算到老爷头上

好吧,你说的有理。王崇古不禁哑然失笑道:但也不能以此说明佛祖也是个俗人,毕竟是下面人蒙蔽了他,瞒着他干的。

那好我就举个佛祖的例子。王夫人&039;看来要让丈夫彻底服气,道:前几天听完最后一回,唐僧师徒历经劫难,终于到了西天,见到了如来,因为不懂规矩,没给两个管经书的书办一点人事,就被人家给了空白经书。若不是有仁厚长者看不过去,暗中点破,这师徒四人辛苦一场,岂不是付诸东流了。

找佛祖告状,处罚那两个书办啊王崇古也气道。

找是找了,可佛祖并没有惩罚那两个书办。王夫人&039;一脸难以置信道。

为什么呢这跟王崇古心中的佛祖,差距太大了。

佛祖这样解释: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王夫人&039;看一眼王崇古道最后师徒几个还是拿出了吃饭的紫金钵盂,才换到了有字的经书。

王崇古又一次哑然失笑道:原来佛祖也好这一口啊,看来夫人&039;是对的,西天灵山跟我们的衙门,果然是有相像之处啊。

所以啊,就像你那人家的手短,不好不给人办事一样。王夫人&039;笑道:只要我多上供,多磕头,佛祖收到之后,肯定不会不显灵的。

哈哈,但愿如此吧王崇古放声笑道,似乎连日来的阴霾也消散不少。

~~~~~~~~~~~~~~~~~~~~~~~~~~~~~~~~~~~~~~~~~~~~~

夫妻俩正在说笑,便听得敲门声想起,两人赶紧止住笑闹,正襟危坐,王崇古这才沉声问道:什么事

大人,门外有一位书生,投贴说要见您。声音是府中的管事。

你也不懂规矩吗府门都落锁了,还见什么见王崇古不悦道:让他明天再来吧

他说您看了拜帖,一定会马上见他的。外面的管事郁闷道:听他口气那么大,小人不敢擅自回绝。

叫什么名字王崇古问道。

张凤磐。管事的答道。

什么子维他的外甥张四维字子维号凤磐,不过在北京当官呢,王崇古惊得立刻打开门,拿过拜帖一看,果然见上面写着张凤磐三个大字,不过看字体,可不像是张四维所写。

再一端详,王崇古发现三个大字下面还有一行米粒大的小字,凑到灯下细细端详,才看清楚是的同事好友五个字,他轻声完整念道:张凤磐的同事好友

原来是个骗子管事的仿佛受到莫大的愚弄,气急败坏道:敢骗到我们知府衙门头上,简直是活腻歪了,我这就去把他抓起来

慢王崇古却摇头道:请他进来。

啊管事的只好闷闷道:是。

客气一些。王崇古沉声道:低调一点。

看到大人一脸的郑重其事,管事的哪里还敢怠慢,赶紧屁颠屁颠出去请人了。

夫人&039;,请帮我穿衣。王崇古道,他现在穿着居家的袍子,虽然宽松舒适,但若是见人的话,就太失礼了。

王夫人&039;一边将他的栗色云纹背子拿过来,服侍他穿上,一边问道:老爷,那到底是什么人

八成是沈拙言。王崇古轻声道:子维在内阁当差,他的同事可不多,在江南的也只有那位沈苏州一个了。

沈大人用得找这样拐弯抹角吗。王夫人&039;惊奇道:只要把名一报,咱们还不得大开中门迎接

当然是有他的原因了。王崇古低声道:不说别的,单独擅离职守一条罪,就麻烦的很。这时候衣服穿好,他对夫人&039;道:可能会很晚,你先睡吧,别等我了。

了正事儿上,王夫人&039;是不会拖后腿的。

~~~~~~~~~~~~~~~~~~~~~~~~~~~~~~~~~~~~~~~~~~~~~~~~~

当王崇古迈步进入书房时,便见沈默一身蓝色夹纱直裰,正坐在客座上神态悠闲的喝茶。

反手关上门,王崇古压低声音笑道:哎呦我的沈大人,您这是唱的哪一出从苏州跑到我们松江来了

唱的你们山西梆子小借年,沈默呵呵一笑道:鉴川公,你可要拉兄弟一把呀。

王崇古笑着请他坐下道:倒是想帮帮你,可我现在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除了为你摇旗呐喊之外,一点办法也没有的。他自然知道沈默是来干什么的,是以抢先把口子堵住。

鉴川公是明白人,应该知道这场事故起源于苏州,苏州定则松江定,苏州不定松江亦不定,沈默苦下脸道:帮人就是帮自己,看在我巴巴的上百里路跑过来,王大人还请施以援手。

拙言老弟,我承认你说的对。王崇古苦笑道:可我松江虽然出粮,但也出大地主,能收上来的粮食本就不多,还得筹备漕粮,以及前线的军粮。说着两手一摊道:我就算浑身是铁打得多少钉儿实在是有心无力,请大人见谅啊。

哎,难道真的不能帮忙吗。沈默一脸苦涩道。

几句漂亮话,王崇古还是要说的:拙言此言谬矣你我乃是临府,当然要相互扶持了说着一拍胸脯道:这样吧你先在我这住下,我明天就去帮你借借看

沈默正色道:多谢老哥的美意说着摇头道:不过借粮食这事儿,还是我自己来吧,你是本地父母官,欠下子民的人情,将来不好御下。

见他如此替人着想,王崇古反而不好意思了,讪讪道:没关系,没关系。但沈默主意很正,执意不让他求人,王崇古也就顺水推舟道:那好,松江府境内随便你借,借到多少你都全拿走我一粒粮食也不留

这才是沈默这番做作的用意所在他跑到人家王崇古的地盘上,一下拉走十几几十万石粮食,若是不提前打声招呼,取得他的同意,王大人肯定是要不快的,这样就太不好了因为一个王崇古虽然不算什么,但他若隐若现的那个背后庞大集团,却是沈默必须正视和重视的。

~~~~~~~~~~~~~~~~~~~~~~~~~~~~~~~~~~~~~~~~~~~~~

有老哥这句话,我心里就踏实多了。沈默笑道:放心吧,只要苏州的麻烦解决了,松江的困境也就不攻自破了。

但愿如此吧王崇古沉默片刻,才幽幽道:拙言,你想过没有,事情为什么会到今天这步田地

因为我要开埠,沈默冷笑道:市舶司碍了这些人的眼呗。

有人说,为官应当三思,王崇古道:你听说过这句话没有

思危,思变,思退。沈默点点头道。

对,王崇古颔首道:那你想过自己的退路吗。

我没有退路。沈默呵呵一笑道:只有一条路,就是一直走下去。

年轻气盛王崇古叹口气道:那帮人不是你一个人能应付过来的,你要是继续单枪匹马的搞下去,纵使这次侥幸过关,也总有折戟沉沙的一天。

大人这话什么意思沈默正色道:要我现在就放弃,乞骸骨告老还乡吗。

呵呵王崇古扑哧一笑道:你才多大,就告老还乡。然后分解道:我是说,你应该联合一些强援,并肩作战,这样胜算才会大些。

鉴川公这话是至理。沈默心头一动道:只是不知,从哪里求得强援呢

这个么王崇古缓缓道:我倒是认识几个,可以给你引见一下。说着又笑道:不过现在说什么都太早,还是等你过了这一关,再找个机会慢慢说吧。

沈默面色平静的点点头,虽然王崇古没有明说,但他知道对方指的是什么人

那就是赫赫有名势大财雄,远在天边也近在眼前的晋商

所谓晋商,就是山西商帮,他们是农耕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北方中国的异类,其重商文化之浓重,甚至要超过最不安分的闽广一带。

能让他们放弃千年以来对土地的眷恋的,还是土地近二百年来,山西的植被严重退化,土地愈发贫瘠,再加之常年干旱少雨,土地已经无法哺育三晋大地的子民了。如果不想被全家饿死,只好想办法找出路。当决定要出去闯出一条活路时,他们选择了往西

因为山西人知道,如果脱离土地,就只有经商,而最好的商机,就如注定一般,出现在他们身边

当时为了防御蒙古,朝廷立九边,驻大军于宣大一线,大军耗费粮米巨大,运输费用巨大,朝廷负担不起,便采用开中之法,允许商人们向边镇军队提供粮米布匹,以及各种所需,作为对价,可以换取盐引,到指定盐场支盐和贩运盐斤。至少在一定时期内,朝廷通过这一办法的实施,既解决了北方边镇军饷,又收到了盐税,而山西商人也因此而兴起。

在走西口的过程中,山西也形成了一批富晋大户,他们培养子弟读书,官商结合,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以至于近年的扬州盐商,原籍几乎全是山西将其余竞争对手挤出扬州,可不是仅靠商业手段能做到的,而晋商们所依靠的,正是他们自己培养出来的读书人。

多少年来,山西商帮出身的官员,已经在朝堂深深扎根,枝繁叶茂,抱团打天下比如老的有兵部尚书杨博,中年的有这为王崇古年轻的还有张四维,老中青三代结合,其战斗力不容小觑。

更让沈默感兴趣的是,这帮人十分的低调,不显山不露水,几乎在所有的争端中保持中立,仿佛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那日益庞大的晋商集团的利益

究竟什么样的利益,能让这些高贵的官员心甘情愿为带着铜臭味的商人服务呢

深谙此道的若菡给沈默算过一笔账西边那块她不摸底,仅就眼前的扬州说,山西盐商的资本在三千万两,每年可获利九百万两,这些利润用在输帑税银上一百万两;施舍给僧道丐贫建造桥梁楼宇捐资助学以及疏通打点等方面大概是三百万两这当然不是脑子进水,而是精明的山西商人,明白树大招风,钱多惹人眼红的道理,他们固定花出这笔巨款,一方面培养倾向自己的读书人,另一方面也是在给自己积攒人品,博取老百姓的好感,再通过贿赂结交上下官员,三管齐下之下,地位无比稳固,无人可以撼动。

而且就算一年花三百万两,还剩五百万两的纯利润仅仅一个扬州,一群山西盐商的纯收入,便跟大明朝的岁入相当若再加上宣大张家口的那些驻边晋商,他们每年的总利润是多少

若菡说,应该不下于七百万两。

请注意,是每年。

也就不难理解,王崇古们的意趣为何迥异于同僚了。

分割

头疼啊,脑仁欲裂,强撑着着写完一章,我得早点睡了,不然明天也要搭上了,扫瑞啊,亲爱的们。

第四零五章富可敌国

第四零五章富可敌国,到网址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官居一品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官居一品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零五章 富可敌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