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 再遇奇案三十二

第三十二回 再遇奇案三十二

其实所谓的五军都督府的大都督们,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掌权人。但是这些人不会是草包,更不会是没有背景的军人。

相反来说能当上五军都督府的大都督的人,都是和历代皇帝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功臣后人。

他们本人就算没有带兵的大本事,但是提起他们前人的威望,也能镇住一批人,特别是大明军队里的军人。

左军都督主要责任是镇守边疆,也就是以前的三关主帅。这个职位不但重要而且很有权势,不但手中有近十万的精兵强将,而且监管边关地方事务。

如果说谁是历代最令皇帝放心和重用的武将,那一定就是锦衣卫指挥使和左军都督。

锦衣卫是皇帝手中的利剑,也是历代皇帝最信任

“杀手锏”。锦衣卫是一把皇帝手中的利剑的话,左军都督就是皇帝最为放心的盾牌,为皇帝把守着北大门。

后军都督一般是由锦衣卫指挥使兼任的,其实这个后军都督是由皇帝本人兼任的。

后军都督所管辖的军队是大明最精锐的,也是人数最多的军队。保卫京城的御林军、拱卫皇城的禁卫军,守卫皇宫的大|内禁军,再加上随时只听从皇帝的神秘部队锦衣卫,总数超过三十万。

其中还有一支就连锦衣卫都不太清楚的军队,那就是由内|宫太监亲自指挥和领导的东厂黑衣箭队。

据说锦衣卫和黑衣箭队是皇帝手里最精锐的两支军队,已经秘密地为皇帝办了不少见不得光的事情。

中军都督姓朱,但不是朱元璋的直系后人。他的姓是一个赐姓,也就是说他们的祖先是后改的姓。

他们的祖先是明成祖朱棣时期赫赫有名的朱能,也就是朱棣的亲信大将。

朱能是孤儿,父母死于战乱时期,从小被朱元璋的妻子也就是后来的马秀英马皇后收养。

朱能和朱棣差不多大小,从小和朱棣在一起,也就是朱棣的贴身保镖。

朱棣年轻的时候,随着父亲朱元璋东征西讨,朱能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由于朱能年纪太轻,朱元璋并没有太重视这个小伙子,只是赐姓为朱,算是他们朱家的家奴了。

朱能后来一直跟随朱棣,在靖难的时候,他和另外一个大将张本,一起辅佐朱棣起义。

朱棣当上皇帝之后,朱能不愿意当什么大元帅,只要求帮朱棣镇守南方。

朱棣爷觉得朱能是一个知道进退的好人,所以赐下国公封号,并让朱能以及他后人永远担任中军都督,帮皇家把守凤|阳和长江。

右军都督府的大都督姓张,他的祖先是和朱能齐名的张本。不过后来的事情可比朱能家精彩多了,张家曾经一度成为大明第二家族。

由于朱能主动承担起镇守南方的责任,张本也提出帮明成祖朱棣镇守北疆的奏请。

但是朱棣虽然已经基本平定江南,但是还有许多的问题。第一,他的侄子建文皇帝朱允炆没有死。

一旦朱允炆出来登高一呼的话,朱棣的皇帝宝座就不会太稳当。第二,各地的藩王动态不明,好像也不是太听话。

第三,军队经过这次战乱之后,有点不稳定。第四,北方蒙古人一直蠢蠢欲动,时刻威胁着大明的安宁。

建文帝和皇族的事情,外人插不上手,朱棣爷只有自己面对。军队和北方的安全就成为了朱棣左右手们最大的责任,朱能坐镇凤|阳,不但可以帮着朱棣镇住各位藩王,而且可以控制住军队不稳情绪。

张本就提议去北方,帮朱棣管住蒙古人。朱棣就把北方军权交给了张本。

但是朱棣留在南|京,北|京的皇宫几乎没有开工,所以朱棣需要一个大将帮他镇守。

张本就成为了这个最佳人选,成为了北方军队的实际负责人。在一定的时期里

“南朱北张”,是大明军队两大势力人物。张家不但有张本这个出名先人,而且还有一个牛人张辅。

张本为明成祖朱棣镇守北方,也不过是一个国公而已,可是他的儿子张辅就比他风光多了。

张辅是张本的二儿子,从小在张本身边长大,看见的、听见的都是部队的事情。

张本死后张家两个小子因军功升为将军,张家大儿子继承了张本的国公地位,张辅也当上了一个侯爷。

可是张辅后来居上,在边关屡立战功,杀得蒙古人提起张辅就吓得发抖。

张辅在朱棣晚年,成为了朱棣最得力的干将,为朱棣四处平乱。明成祖朱棣虽然对家人有点狠,但是也是一个重用人才的人,封张辅为国公,并让张辅担任后军都督。

这时候张家可牛了,左军都督是张家老大,后军都督是张家老二,两个张家的亲兄弟几乎控制了大明近一半的军队。

张家最风光的是土木堡战役之前,最显赫的时候张家有两个国公五个侯爷,十多个勋爵,张家几乎可以在大明横着走。

土木堡战役之中张辅战死了,张家在左军都督府的势力几乎全部瓦解。

由于正统皇帝被瓦剌人抓走了,景泰皇帝登基。这时候张家在京城的势力反对景泰帝私下抢走他哥哥正统皇帝的皇帝宝座,而被景泰帝削权。

直到正统皇帝放回来之后,在南宫重华宫忍辱偷生六年后复位,张家这才有了新的开始。

不过这个时候张家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不但失去了对左军都督府和后军都督府的控制,而且连直系亲属都没有几个。

他们主动要求帮皇帝镇守海疆,从此他们张家出任右军都督府的大都督,帮着皇帝把守山|东一带。

说起前军都督府的大都督,这个人的家世比朱能家的或者张本家的还要威风。

在大明建国初期,文武官员之间的差距很大,不但不对等而且有很大的区别。

这个区别不像后来的那样,到秦泰时期,文官看不起武将,武将也不敢得罪文官。

但是在开国初期的时候是文官不敢得罪武将,武将不把文官当同僚看。

但是几乎所有的武将都是有军功在身的,相比之下文官就没有什么功劳了。

除了丞相李善长治理后方有功之外,只有刘伯温等少数几个襄赞军务有功之外,其他的文官几乎没有军功。

同一品级的文武官员就有了区别,文官不但地位比不上武将,而且明显体力也不如武将。

朱元璋又是一个穷苦人出身,看不起文人,更看不起没有体质的男人,相对来说朱元璋喜欢个性耿直的武将。

这样一来导致武将处处压着文官,文官对武将的粗鲁行为敢怒不敢言。

也只有李善长和刘伯温等几个少数几个,敢管武将的事情。但是武将之中锋芒最健的就是大元帅徐达和大将常遇春。

徐达和常遇春都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要是没有他们的冲锋陷阵,就不会有大明的江山,朱元璋也当不上开国皇帝。

徐达是大元帅,统领全国的军马,指挥大小战役无数,几乎是不败将军。

常遇春是先锋官,勇往直前不会退缩,每一次打仗都是舍生忘死。开国之初朱元璋就封他们为国公,后来又封他们异姓王,徐达为中山王,常遇春为开山王。

他们不但是朱元璋的好兄弟、好手下,也都是朱元璋的儿女亲家。常遇春是一员猛将,也是一个心直口快地老实人。

为了得到常遇春的全力支持,朱元璋早早的将常遇春的女儿许配给自己的大儿子朱标。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正式的立儿子朱标为太子,常遇春就是太子妃的父亲,就是将来皇帝的老丈人,未来皇帝的亲外公。

徐达的女儿也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后来抢了自己侄子晃我的明成祖朱棣。

徐达也知道朱元璋表面上是对自己客客气气的,其实已经开始针对自己,所以徐达在私心和兄弟情义、君臣大道中,选择了服从。

为此朱元璋在徐达死后,不但没有针对徐家,而且让徐达的三个儿子当上了两个国公一个侯爷。

由于徐达从长期在军队掌权,所以在南|京军队里徐家很有地位,徐家一直掌控着皇宫的安宁。

靖难战役打响后,徐家内部发生了分歧,徐达的大儿子和二儿子认为要拥护建文帝,三儿子却偏帮于姐夫朱棣。

三儿子瞒住大哥、二哥出卖情报给姐夫朱棣,大儿子和二儿子却在拼死抵抗。

朱棣占领南|京城之后,本来想杀了徐达的大儿子和二儿子的后人,可是被他的妻子徐皇后阻拦了。

徐达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已经在抵抗朱棣大军战役之中前后战死了,要是朱棣再杀了他们的后人的话,徐达就要断后了。

徐皇后为了娘家子侄,为了徐达这个有功之臣的后代,劝朱棣不要赶尽杀绝。

朱棣也是为了尽快平定大家的不稳情绪,只好答应不杀徐家后人。徐家的后人也很争气,在朱棣表面上不理不睬,实际上暗中打压下,依然成长起来。

朱棣只好将前军都督府的大都督职位还给徐家,但是实际上的兵权已经被朱棣拿走了一大半。

所以说前军都督府在五军都督府之中力量最为薄弱。再加上这些年倭寇作乱,前军都督府的精锐几乎全部用光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前军都督府的大都督,依然是江南最有实力的人。

这就是秦泰要去找的一个重要人物,只要说服了这个大都督,还有太监们,秦泰就有了足够的底气和对方周旋。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谜案追凶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灵异 谜案追凶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十二回 再遇奇案三十二

%